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缺氧

多久没有好好酝酿文字
实在记不起来了


是幸福叫文字缺氧?
抑或
现实叫缺氧的文字继续仰赖氧气筒?
反正
只要它奄奄一息
酝酿者就能继续安逸


多年以前提起笔
流畅毫不忌讳
几千个文字轻而易举


多年以后按着键盘
记忆生涩
脑筋迟钝
呼之欲出
却 卡在指头

岁月流逝

洗去新意和心意

掏去坚毅和执意

嘿 不过是陈腔烂调

何必多愁善感

冷意总叫遗失的热情寻找理由

试图让理由拥挤

还一点暖意

殊不知这样的缺氧

是甘心摒弃呼吸的本能

自找思路的死路啊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女人的命

总是喜欢这样形容你的忙碌:一星期有七天,你工作八天。。。

有时候会忘记,为什么我要成为你家的女主人。
经常让你忘记我的存在,可是却不忍心怪你。
虽然结婚证书有我的名字,但是看起来你娶的是C。
经常守候你很难兑现的诺言,可是后来看开了,我要做我自己。
虽然开始的等待寂寞到愤怒,但是后来的等待让我充实了许多。

有时候会想问你,为什么你要成为我家的男主人。
经常被自恋的我追问,我那么优秀,你会不会压力。
虽然有我在家的日子有热腾腾的晚餐,但是也有细水长流的唠叨。
经常在你累得不成人形时问你:要不要去shopping?
虽然有我在家家有温暖,但是你的忙碌会更忙碌。

什么时候玫瑰香变淡了?
恰好适合朴实的我。
但是,总会眷念熟悉美好的香气。
你说,只是过渡期,
且忍耐玫瑰酒酝酿过程的淡香吧!

酒,越久越醇。
时间会让玫瑰香气死灰复燃。。
我又相信你的诺言了。

女人,纵使再强悍,
戒指套上以后,
一生也只为了守候一个诺言。
诺言的兑现与否,
只有两脚伸直,
才得以见证。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我回来了!

回来巴生实习已经是半个月的事了。
享受着生活,连写部落格都觉得奢侈了。
实习两个星期又碰上学校假期,世上哪有比这样的实习更让人向往啊!
开始适应了国中教学的步伐,但是总是告诉自己,要善用时间,让自己长进。
不能混在里头习惯领一份薪水,然后敷衍塞责。
一定不可以这样。。。。。。
试过了疲惫的教学生涯,如今所面对的对我而言,实在不能称之“辛苦”。
但是,以后面对的会有多辛苦,我是不能也认为没有必要去预测的。
许多在政府学校的老师叫苦连天,我现在还没有领教过其苦,不能断言。

哈,最近兴奋的事是,我家的玉蜀黍开花结着果了!

以此作为搁笔的句点。。。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离别在即

几个小时后我将告别TM了,诚如今午和咖啡店安娣说的那样,没有啥事我都不会回来这里了。
毕竟,还有比这里更让我眷恋的地方,我必须回去,我更想回去。

离别,竟然可以如此清淡。

与个性有关吧。

曾经几次可以波动的离别,告别以后就还没有让人波动的离别了。

所以,没有刻意留下或带走什么。

科技让人方便也讨厌,因为知道将来可以联系,所以情绪奇特平静。

有试图努力寻找波动,但动不起来。
假装努力备考,掩饰少少的虚无。
尽这最后的努力以后,我就必须回去现实里头,做我可以也比较想做的事情了。

晚安,TM,以及属于这里的一切。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一颗安静的心

心情平静、愉快。

也许没有特别的原因,也许因为我即将结束我不喜欢的,即将开始我向往的。

过去我的文章凸显了我对生活的苛求,凸显了我对世事的不愤与原则。哈,我是如此泼辣。

薇莉前同事对于我的文章写了文字与我共勉。我感恩。因为有人在阅读我的文字,有人安慰我的心情。哈,我的心其实还很健壮。

对于许多事情,当然可以选择相信它很简单。弃置不理,心当然可以平衡,而且还很逍遥自在。但是,为什么我选择理它呢?自讨苦吃?哈。懂我的人必然知道。

倘若自己的内心平衡可以换来世事的平和,那我也要学着平衡;倘若自己对诸事不加以置评可以换来世界美好,那我也要学着沉默。哈,若有人告诉我,我的文字荼毒了人心,我的文字污染了社会,我马上关掉部落格。

放心,关心我的朋友们。哪一天我能酝酿文字,哪一天我就还健壮的活着;哪一天我被舆论折腾了,哪一天我自然安静(给自己平衡)。

哈,我什么时候可以豁达面对世事的不平?哈,学着学着。抨击不一定要像头牛,横冲直撞。我没有忘记我的诸多身份和责任,我没有忘记我必须留下这个灵魂和躯壳来做很多我未完成的事。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留一篇真正的学习反思

没有与同学聊起还不知道原来大家这几天都在努力伪造学习反思。原因很简单,大家深知真话说不得,分数受不受影响是未知,还是明哲保身为宜。

哈,我想笑,笑不出。那一天我写学习反思时,也是挣扎了,打了几行,擦了,再打,再擦。最后,我折中选择了不违背自己的情况下说了一些真话,但也婉转地写了讨好的话。我也想快点毕业,赶快离开这个容不下我的地方。

有那么复杂吗?有时候我真的很怀疑。提出疑惑或批判/建议,莫非是希望大家教学相长,管他是校长、系主任还是同事(老师),为什么就容不下别人的一些意见?倘若你真的觉得自己的道理是真道理,那就在他人批判时回以道理,说服他人,也让人共同成长,这不简单吗?

我在UPSI近七个月,原来最大的悲哀不是我在众马来同学中独有黄皮肤的我,而是我处在21位黄皮肤同学当中不能说我要说的话,分享我要分享的。唉~~我是要深深地叹一口气。

话说某一天同学呈堂至六点半了,剩半小时就放学了,讲师给我们休息上厕所,后回去课堂检讨刚刚的呈堂。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同学竟然小声地告诉我:“等下不要问问题,我们要早放学。”当下,我实在很想骂三字经。如果这句话是友族脱口而出,那我就吞了算了,反正他人不求上进的文化已是根深蒂固。但是,对我这么说话是即将为人师表的华文(华人)老师,而且,这一位是典型不求上进的华人老师,上课带着手提电脑在课室看电影,睁大眼睛对着讲师说谎以求讲师取消上课日,做作业最后一分钟,考试走捷径……不用多说,悲哀已经足够了。我听她这么一讲,心情沉了下来,再回想每回我在课堂发言,试图与大家分享自己所见所思,希望与大家教学相长,但是我看到有些脸孔是害怕我的发问,我看到有些脸孔是讨厌我剥夺他们宝贵的时间,甚至有一位讲师为了继续赶课,不让我说话。哈,我真的是要检讨了,我哪个地方不对了?

好,回到主题,结束课程之际,我来好好反思一下。

第一个学期满是期待这个学期的到来,原因是听闻这个学期将有四门中文课。岂知,大学改变了原有的课,将四门改为一门中文课,其他三门是新加入的课,皆用马来文上课。希望破灭了,但是仍是带着无奈期待仅有的华文课(华语教学法)。坦言,我曾上过了类似的课,所以总对所教的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再加上我看到这门课沉闷,讲师很多时候都是满堂灌,直到后期的微型教学,我们才有机会活泼起来。此外,由于这门课由两位讲师教授,很多时候两位老师的要求不同,我们其实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为难,有时候甚至为了求个明白而面临尴尬局面,我们该顺从A或B,或不理情面,只顾“真理”?好难!

此外,比较起之前上过的教育专业课程,这里明显地不够开放。面对教学疑惑,我是不能尽情发问,原因嘛上边已经提过。再者,认真的人有限,享乐的人多也,有一种志不同道不合的感觉。我是不能认同这样的风气,因为我始终认为为人师表者本身必须是个榜样,不正常的生活作息、追求表面的欢愉、走捷径遗弃踏实、认不清考试的真相一味追求分数、能力不足却不积极求上进、宁可花时间看电视剧也不努力研究所不擅长……都是我看不惯也认为不是的“榜样”。你可以说我对人性苛求,今时今日,我没有必要否认和挣扎了,因为只有如此严谨,我们才有能力教育优秀的下一代,我们才有能力认清孩子们的需要,给孩子们未来。

我必须要好好称赞我这学期遇到的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教pemikiran kritis & kreatif的女老师,她严谨得来不失幽默,懂得学生的需要,但是又不纵容学生,可惜,她只教了我们三四个星期。另一位是教kepelbagaian pelajar的男老师,他十分严谨,十分理性,也十分有耐性地分析与解惑。他公正无私,不因为种族而歧视,不因为种族而纵容,对于他的每一项要求他有他能服人的理由。虽然理性的他让人不易亲近,但是他的认真已经值得你在远处听他讲课。这两位好老师比起我们的华文课来得有系统,老师的专业也叫我们佩服,以及让我们看清楚何谓一名专业称职的好老师。

如果问我离开这里我能用所学的什么去教育孩子们,我想,更多的是反面教材吧!不否认,许多理论开启了我,不否认上课期间加强了我对教学理论的概念,但是,我还是认为,这个师训课程并没有很好的系统去培训一位称职的教师,而且其制度仍存在很多弊病,比如遴选的马虎、评估的无效度等。这些弊病,仅是纵容那些混日子的败类,长远来说是教育制度的诟病,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戕害。

我说得严重了吗?不,绝不。有机会你到政府学校看看,懒散的教学态度、松散的纪律、肮脏的校园……你就明白我所担忧的是什么。我没有漠视优秀学校的存在,只是我更关注大多数已经沦陷的学校,我知道依我个人微小的力量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微小的力量也是种力量,只要人人发挥这微小的力量,这力量就强大起来了。

今天的学习反思让我记起今天和同学共享午餐的讨论。大家议论纷纷,关于大马政治;然后三几个的总结是身为公务员担心投票结果影响自身处境,即使看到腐败,也仅能紧握自己手中的一张票,不便表态。哈,我笑说,既然如此,何必坐在咖啡店畅谈政治,因为这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如果连一点醒觉和勇气都没有的话,我们干嘛还要当老师,我们就随便当一个坐以待毙、等待安乐死的妥协者就好了。

沉睡、挣扎了一段日子,“我”回来了!

只是选择对的事情来做,无他。故此,今晚,说多了。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差一点

是理性,还是冷漠?
是感性,还是多情?

是你的随便,还是我的认真?
是你的堕落,还是我的执著?

是你的天真,还是我的顾虑?
是你的乐观,还是我的悲观?

让句点取代疑惑

庸人自扰的生活